10月27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据了解,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调整后的报价模型有利于提升报价行中间价报价的透明度、基准性和有效性,也是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体现。
图片源自网络
这并非逆周期因子的首次调整,自2017年逆周期因子被引入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使用后,逆周期因子的使用就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贬值预期调整过多次。从前几次的调整规律看,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贬值,市场形成单边贬值预期之际,逆周期因子就会被重启以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当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跨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之际,逆周期因子则会回归中性。
本次逆周期因子的再度调整,与前不久央行将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调降至零一脉相承,均反映出当前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和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稳定。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提出的“调整至中性”,此次对逆周期因子的提法是“淡出使用”,这究竟意味着未来逆周期因子要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逐渐被剔除,还是只是调整至中性的另一种表述?如果是前者,这将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不少分析指出,作为宏观审慎逆周期调节工具,逆周期因子和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的调整,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平缓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幅度和速度,推动汇率的宽幅双向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