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全国中小学课本及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课本及教学用书的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200亿元。这些教材若循环使用一年,可节约200多亿元,节约的费用如果用来援建希望小学——大约可援建4万所希望小学。这是2020年《瞭望》新闻周刊援引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数据,对教材浪费所作的形容,“教材循环制度”也随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图片源自网络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提交了一份提案,再次聚焦“教材循环”,他建议,要加强循环教材管理,结合实际完善教材循环利用配套措施,弹性设置循环比例。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教材循环制度”的提法,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到今天也有14个年头。在成都,自2008年春起,就有8门学科的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但直到如今,这项制度在教育领域的实际运行中其实并不理想。
在成都,据记者调查了解,教材循环多集中在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段中,民办学校基本没有实行这项制度,在实行此项制度的学校中,多年来,教材循环也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中,教材循环则几乎无法落实,而在非义务段,教材循环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即二手市场来实现。
至于原因,多位老师则表示,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需要学生在教材上做笔记,对书的使用频率较高,导致多数书本回收再利用的难度加大,而在民办学校中,因为学费中包含了书本费,所以每学期自然也要给学生发新书,多位民办教师表示,学生不同,对书本的使用情况也不同,教材浪费的情况也确实存在。